指甲作为皮肤的附属器官,其健康状态常能反映身体内部或外部环境的异常。当指甲出现失去光泽、表面凹凸不平、增厚或变形等情况时,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。其中,真菌感染是常见诱因之一,这类问题通常被称为甲癣,俗称“灰指甲”。真菌易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滋生,若指甲受伤、长期接触水或免疫功能较弱,感染风险会显著增加。
甲癣的典型表现包括指甲颜色改变,如发黄、灰白或棕褐色,质地变脆易碎,甲板增厚且与甲床分离,严重时甚至出现脱落。感染初期可能仅表现为指甲表面轻微粗糙,容易被忽视,但随着真菌繁殖,症状会逐渐加重。除真菌感染外,指甲变形也可能与外伤有关,如重物砸伤、长期挤压或过度修剪指甲,可能导致甲板受损,出现纵向棱线、凹陷或畸形。
系统性疾病也可能影响指甲健康。例如,银屑病患者常伴随指甲点状凹陷、甲剥离或甲板增厚;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引发指甲变薄、易裂或出现纵向条纹;缺铁性贫血则可能导致指甲变平甚至呈勺状。此外,长期接触化学物质,如洗涤剂、染发剂或某些药物,也可能刺激指甲周围皮肤,间接影响指甲生长,导致光泽消失或形态改变。
日常护理中,保持指甲清洁干燥是关键。避免与他人共用指甲剪、拖鞋等个人物品,减少真菌传播风险;修剪指甲时使用干净工具,避免剪得过短或损伤甲沟;接触水后及时擦干指甲及周围皮肤,必要时可佩戴手套保护。饮食方面,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,如瘦肉、蛋类、新鲜蔬果,有助于维持指甲健康。若指甲变形伴随疼痛、颜色异常加重或影响日常生活,建议及时就医,通过显微镜检查或培养明确病因,针对性调整护理或治疗方式。
南京肤康皮肤病研究所表示,指甲状态的变化可能是身体发出的信号,需结合生活习惯与症状特点综合判断。日常可观察指甲生长速度、颜色均匀度及是否有异味,记录变化规律。若自行护理后症状未改善,或伴随其他不适,如皮肤红斑、关节疼痛等,应及时就诊,避免延误病情。